菲律宾摊牌了,要“不惜一切代价”阻止中方。南海局势再度紧张。8月初,菲律宾军
菲律宾摊牌了,要“不惜一切代价”阻止中方。南海局势再度紧张。8月初,菲律宾军方高层在公开场合放出狠话,声称将“不惜一切代价”阻止中国对仁爱礁的主权主张。这一表态不仅语气罕见强硬,更透露出小马科斯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转向。与此前杜特尔特政府的对华谨慎相比,当前菲律宾对华政策已呈现出对抗走向。背后隐藏的,不仅是对国际局势的误判,更是一次高风险的政治豪赌。从“搁置争议,共同开发”到今日的“寸土必争”,菲律宾的南海战略发生了剧烈摇摆。尤其是仁爱礁这个焦点,菲方不断试图通过向坐滩军舰——“马德雷山号”——运送补给,强化其所谓“驻军”存在,制造既成事实。8月初,一位菲律宾高级将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:“我们绝不会让中国夺走我们的领土,不惜一切代价。”这番话立刻引发地区高度关注。问题在于,这场“摊牌”并非建立在坚实的法律与战略基础之上,反而暴露出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一系列认知误区和执行困境。仁爱礁是中国南沙群岛的一部分,这一点在历史和国际法上都毋庸置疑。菲律宾所谓“领土延伸”主张,试图将一艘自1999年就已坐滩的旧军舰变成“主权锚点”,在国际法上根本站不住脚。根据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》,一艘故意搁浅的军舰并不构成对该海域拥有主权的依据,更不能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。菲方频频以“入侵”来形容中国海警和渔政船在仁爱礁海域的正常执法巡航,实属偷换概念。更讽刺的是,菲军方一边喊着“使用武力”,一边却公开承认不会向仁爱礁增兵。目前停留在“马德雷山号”上的军人数量极少,且补给困难,长期处于物资不足和基础设施老化的危险状态。菲方的“宣战姿态”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表演,而非真正具备作战能力的部署。但这场表演并非仅仅为了对外。小马科斯政府上台后,对内急需与杜特尔特时代划清界限。强化对华强硬立场,既能凸显政策转向,又可借“主权”议题激发民族主义情绪,转移国内对经济困境和社会问题的不满。军方也在此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近年来,菲律宾军方获得的预算不断上升,参与外交和战略制定的比重明显增强。南海问题,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军方博弈资源的一张牌。与此同时,菲律宾的媒体和社交平台上,反华情绪被不断放大。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,“中国威胁论”日益成为主流叙事。菲律宾国内的战略理性,正在被情绪化的民族主义所绑架。值得警惕的是,这一切的背后,美国的影子无处不在。美国近年来不断强化“印太战略”,加紧与菲律宾的军事合作。2023年,美菲联合军演频率创下新高,还新增了多个可供美军使用的基地。而《美菲共同防御条约》尽管被多次引用为“安全保障”,但其在实际行动上却充满模糊性。面对南海潜在冲突,美国是否会真正出手,始终是一个问号。菲律宾显然想在中美之间玩一场平衡游戏——既想借助美国对抗中国,又不愿真正成为大国冲突的前线。但问题是,一旦误判形势,这种试图“左右逢源”的策略将迅速演变为“腹背受敌”。日本、澳大利亚固然在言辞上支持菲律宾,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始终保持克制。东盟国家更是普遍谨慎,避免在中菲争端中站队。菲律宾并非“孤军奋战”,但也绝非“众志成城”。面对菲方的挑衅,中国并未退让。中国海警已常态化在仁爱礁海域开展执法巡逻,依法对非法“补给”行为进行劝离和阻断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中国在南海的维权模式也在升级——不仅有海警和海军的联动,还有渔民、民兵等民间力量的有序参与,形成了“军警民”协同的海上维权体系。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,这一立场没有改变。但对挑衅行为,中国也具备充足的应对能力。南海战区具备全天候联合作战的能力,有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。面对突发情况,中国不仅能“守得住”,更能“回得击”。在外交层面,中国通过法律、舆论等多维手段,持续揭示菲律宾在仁爱礁问题上的不实主张,并与东盟国家推动“南海行为准则”谈判,寻求构建稳定的海上秩序。这种“斗而不破”的策略,既体现了战略定力,也展示了外交智慧。南海不是菲律宾一家的舞台,也不是可以任意试错的地缘棋盘。菲律宾若继续在美国的暗示下激化对抗,其战略误判的代价将远超想象。历史已经多次证明,小国在大国博弈中,如果忘记自身分量和真实利益,最终往往是被利用、被抛弃的对象。说到底,菲律宾“不惜一切代价”的强硬表态,不过是一场对内演给民众、对外演给盟友的双重秀场。而南海的和平与稳定,绝非靠喊话和碰瓷能够维持。唯有回归对话,遵守国际法,推动共同开发,才是真正符合地区各方利益的正道。否则,菲律宾这步棋,迟早要为自己的“摊牌”埋单。